1. 於臨床為何無使用標準化的評估工具評估病人在心智推理能力的進展?
目前仍較重視治療,療效驗證為顯學,但評估工具為基礎所在,才能關注並人的問題到底是什麼,進而才能去知道療效。如我們給病人衛教,是不是應該先了解病人的認知,依他的能力給予適當的介入,這樣才是有效率的方式。
2. 不同人種間情緒判讀之差異?
不僅是不同人種,不同文化即有差別,而差別又須要看差別的程度為多少,將西方的評估工具用到東方文化上會打多少的折扣。面對這問題後又有兩個選項去選擇,是該一樣去使用,但對於評估結果採較保守的態度,抑或是將該評估工具進行調整再使用,這又會是耗時甚長的大工程。
3. 評估工具當初的設計想法?
可以找到,找當初作者第一篇的相關文章,若找不到可請士捷或千瑀幫忙,並補充blog中該評估工具的選項內容、計分方式等重點。
4. 評估工具的操作
需要實務的練習,精神方面找沛綺和莞薈,中風的可找恭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